作者:大连工业大学 崔常琪 张珂嘉
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更是具有松之毅力的干将。她关爱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她扎根课堂,做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她潜心科研,指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她培养青年人才,做国家级教学成果践行者。她是学生心中的“慈母严师”和“良师益友”。“快乐工作与快乐生活”是她的座右铭。她用无私的奉献、严格的疼爱、坚定的执着书写着一名教师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热爱,先后荣获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辽宁省普通高等足球滚球技巧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等荣誉称号。她就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教育部高等足球滚球技巧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组长、大连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朱蓓薇院士团队食品功能与营养方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林松毅。深耕讲坛 择一事终一生她扎根教学一线28载,用激情点燃教育梦想,用真情投身教育事业。她坚守讲台,坚持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她深耕不辍,时时不忘“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在主讲《功能性食品》《实验研究方法》等本科生课程和《优化试验设计与分析》《功能学评价原理与方法》等研究生课堂上,她以高昂的热情、耐心的讲解、严谨的态度、执着的追求培育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站在教室、实验室和生产现场的讲台上,学生求知的眼神让她高分贝连讲4小时而不知疲倦,即便颈椎病和腿伤复发疼痛难忍也要坚持讲授,她的课堂,总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旁听生;她善于用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都聚精会神、保持思维活跃,争取第一时间回答她抛出的问题;她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每节课她都提前10-20分钟到达教室,与同学们谈心交流,舒缓同学们日常生活和学习考试的压力,她的课堂更是远远超过45分钟;课后学生来请教问题,她第一时间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倾听、认真解答,有时为了给学生理顺实验思路,连午饭都顾不上吃。讲好一堂课容易,难的是讲好每一堂课。“上林老师的课,我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林老师讲课重点突出,每次上林老师的课都收获满满!”“林老师在课堂上,永远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在学生们心里,林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可以称为“完美的公开课”!
照片1:林松毅教授课堂写照
一篇篇记录着最新专业理论研究成果的晦涩难懂的论文,被林松毅教授提炼成一个个清晰易懂的逻辑图,课堂上她带着学生们一点点分析、一步步在黑板上绘制成完整的思维框架,正是这样的教学让本科生们也能“读懂”高深的学术论文、接触到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以科研反哺教学,林松毅教授将知识融入教学,通过启发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她的全部课程均实现了近三年国内外期刊重要文献“进课堂、作案例、纠错误”的教学模式。她还最大程度地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提供实操机会,用最直观生动的方式让本科生们接触到最真实的实验现场。她坚信,实践才是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真正理解消化知识的最佳途径。林松毅教授参与构建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同行业界示范应用引领作用显著,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4项。她的课程先后5次被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察专家组高度称赞,倾心指导本科生大创项目40余项和创新大赛作品20余件,先后5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照片2:林松毅教授指导学生竞赛场写照
育人育心 培其根铸其魂写论文应该秉持什么逻辑思路?数据如何处理?如何措辞?即便已经阅读了许多文献资料,但是第一次撰写论文的学生总是不得要领。林老师耐心指导每一个学生如何写前言让逻辑更清晰、如何画图让数据更严谨、如何分析讨论让论文有理有据……哪怕仅仅是一个数据图,她都会不厌其烦地说明问题出在哪里,如何绘制呈现更精准。每天晚上从实验室离开已经10点,她开始看学生的论文,并在思路和细节上提出修改建议,学生们经常在凌晨2、3点钟收到她的邮件。她的学生有篇论文被多次拒稿,已经想要放弃,她以Peter J. Ratcliffe教授被一次次拒稿、却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为例鼓励学生不要怕拒稿,“科研就是要顶住困难往前走,好的论文都是在拒稿中成长出来的,要相信自己做的东西,欣然接受拒稿这个现实,但要通过拒稿得到领域专家的指导,等待下一次的惊喜。”不到两年的时间,这名学生在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SCI论文3篇,投稿1篇。不管是深夜还是清晨,当她收到学生们论文被接收的邮件,都高兴得像个孩子,在群里祝贺学生,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继续努力。她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EI检索论文7篇;指导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3篇、热点论文1篇、JCR一区论文58篇。
照片3:林松毅教授指导研究生日常工作写照
林松毅教授引导学生们在生活点滴中获得科研灵感,发散思维和头脑风暴结合文献研读和前期数据都会被她酣畅淋漓地综合设计在试验方案中。实验前,她会和学生反复讨论实验细节,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实验中她帮学生纠偏,同时提醒学生各种注意事项,如何使受试小鼠眼球取血时不凝血……组会上,她针对学生们课题进展中的关键问题,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经验带领同学们开展一场头脑风暴。她要求学生养成每天看文献、做实验的习惯,告诉学生“科研人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要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坚持创新思维”,她更告诫学生对待学术要严谨、实事求是,绝不能学术造假。她曾寄语学生:“在科研工作中要踌躇满志,多一分傲骨,少一分傲气”。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这些远离家乡的学生在林松毅教授眼中就像自己的孩子。大到为人处世的能力,小到某句话说得是否合适,她都悉心教导。面对抉择时她为学生分析利弊,倾听学生心声,给出最真挚的建议。看到自己的学生做实验时满腹心事,她侧面了解到学生家里由于亲人住院导致生活困难,她立即着手帮学生联系了勤工助学岗位,并时常鼓励学生。在她的耐心关怀下,这名学生不仅在本科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还顺利考上了研究生。有学生突发疾病高烧不退,她时时安慰、叮嘱学生不要焦虑,“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有学生因为家乡突发疫情无法回到足球滚球技巧,她亲自进入实验室为学生连接设备远程操控,确保学生不耽误试验进度。有学生总是记不住她所指导的内容,她不厌其烦一遍遍讲授,经过观察她发现不良习惯的养成有其根源,她要求学生用一张便利贴每天将事情按照紧要程度排序记录,贴在显眼的位置,完成一条就立即勾掉,每天晚上总结自己当天完成的工作和未完成的工作。经过她半年的监督指导,学生彻底摆脱了拖延症的困扰,现如今已是一名在读博士生。乐为人梯 甘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力军” 林松毅教授不仅有披荆斩棘的勇气,有攻坚克难的志气,更有我为人人的大气。她甘当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科研水平提升的“领路人”。2020年辽宁省首次举办普通高等足球滚球技巧教师教学大赛,时任食品学院教学副院长的林松毅教授第一时间召集学院所有年轻教师线上开会,鼓励大家把握机会展示风采,还邀请往届足球滚球技巧“星星杯”教学大赛获得者们为大家介绍经验,交流教学技巧,首次参赛的年轻教师备赛期间十分紧张,小到仪容仪表、大到授课节奏的把握,她都十分耐心地给予专业指导。她甘当青年教师科研道路上的“铺路石”,作为食品功能与营养方向带头人,带领组内5位年轻老师,聚焦食品加工与贮藏技术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指导青年教师定目标、指路子、出点子。她愿做青年教师生活中的“知心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面前为他们指点迷津。帮助青年教师,她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协助朱蓓薇院士培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名。 投身科研 服务社会 干一行专一行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作为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朱蓓薇院士团队食品功能与营养方向带头人,林松毅教授坚持勇攀科学高峰,致力于破解“卡脖子”难题,追求卓越、创新不止。她长期从事食源性蛋白肽品质调控机理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研究项目(原973项目类型)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等国家级、省部级4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3500余万元。以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林松毅教授将教学、科研、科技开发有机结合,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把科学精神的养成深刻融入到育人过程当中,实现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企业智囊服务,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使命担当意识。
照片4:林松毅教授学术报告写照
火车上、候机厅、办公室都有她加班加点工作的身影,凌晨2、3点仍在赶写材料、连续30多个小时的极限工作是她的常态。企业技术服务和智囊扶贫中忍着膝盖水肿剧痛状态下连续站立超过十小时,与企业一线工人同工同岗同餐,在检测中心逐一审核测试方法和数据,在混料车间仔细审查物料状态、程序、质控细节,在朱蓓薇院士的顶层设计和悉心指导下代表院士团队承担技术攻坚和成果转化等重任,她率先倾心于原始实验数据审核、每批质检结果校验、每项技术创新性鉴定、每篇论文撰写发表、每项发明专利申报、每项标准的制订等全部工作环节。通过踏踏实实的行动成为与食品产业同行的思考者、与食品产业共进的奋斗者,是中国食品产业可以依靠的智囊团成员。
照片5:林松毅教授企业技术服务工作照
非凡十年,是她为高等教育事业奋斗献身的十年;非凡十年,是她为食品学科砥砺前行的十年。从三尺讲台到蓝色海洋,她把全部的爱与力量都注入了教育与科技事业,用心血书写着自己的教师梦和家国情怀。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个热爱教学的教师、一个热爱食品的科研人、一个关怀备至的长辈、一个善于倾听的友人。”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奋斗,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