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去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对“第二个结合”作出深入系统地阐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理论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结合”的重大意义,在深刻把握“如何来结合”上下功夫。
为何要结合——彼此需要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的根深叶茂需要扎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回首百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为什么能在各种思潮激荡当中被中国人民所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要先图生存,落地生根,再图发展,成长为参天大树。生存的前提是文化精神融通契合,不产生排斥反应;发展的关键是解决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恩格斯指出:“每个国家都必须穿戴上自己民族的服装,才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同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够受到中国人民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机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同时,马克思主义在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过程中,获得了无比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无比丰沛的思想文化资源,不断地赋予这一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永葆生机活力,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该向何处去?中国人民的出路又在哪里?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是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井冈山斗争走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我们在实践中真正证明这条道路的正确性,我们的文化自信也随之而来。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一次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双向奔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土壤,它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性、本土性。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和中国化,也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世界性。中国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滋养,不断成长和发展,根深叶茂,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焕发时代光彩,熠熠生辉。
如何来结合——坚守人民性,聚焦实践性,彰显创新性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需要坚守人民性,聚焦实践性,彰显创新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坚守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根本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在二者相结合的实践中,应当坚守人民性,赋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民情怀,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要通过二者有机结合的贯彻落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理论的创新发展成果足球滚球技巧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实在在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
聚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曾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必须坚持立足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度理解,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把握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回应现实需要、解答时代课题,唯有如此,才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创新。
彰显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根本动力。实现二者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另一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被充分挖掘出来,赋予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新内涵,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形式,切实做到在“相互结合”中实现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体现“相互结合”。
对过去的守望,亦是对未来的奔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让我们更加鲜明地辨识出自己身上的中华文明印记,而正是这些打不破、去不掉的文化血脉,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形塑着14亿多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我们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贯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同时,也要更好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地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潮当中,自觉地汇聚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进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大连工业大学 关丽)
文字/大连日报
编辑/司炳昺
审核/司炳昺、刘海丽、高丽华
编辑/司炳昺
审核/司炳昺、刘海丽、高丽华